椒麻雞在台灣的泰國餐廳很常見,而且必定是點菜排行榜的前幾名,但是這不是泰國
菜。以我個人的認知,泰國菜不太用花椒這一味,為何會有這一道菜的產生,我想是
因為台灣早期的泰國餐廳,多半是來自於緬甸或雲南那一帶的華僑或僑生開設的,而
雲南和四川一樣,將花椒、草果或八角這一類的香料,運用在日常的飲食中,所以推
論之後的結果,這是道雲南菜。但只能說是我自己的推論,查遍網路,好像也無從證
實。反倒是四川確定是有這麼一道菜,但不是油炸的雞肉,是白斬雞淋上醬汁。
台灣是個移民社會,目前在台灣的大多數人,在上一代或上上一代的祖先多是來自海
峽對岸,將來自於大江南北的飲食帶來了台灣,造就台灣飲食的多元樣貌。只是因為
經過多年的融合,許多東西不再是原先的口味。而以泰國菜來說,不知為何,台灣的
泰國餐廳的菜單中,其實有一半以上是雲南菜充數,其實如果是正宗的雲南餐館是很
好吃的,只是在吃東西上很龜毛的我們家,還是喜歡泰國菜就由泰國廚師掌廚是最好
的,口味上才不會被誤導,但怪的是有法令上的限制嗎?感覺上泰籍廚師不多見。而
以外省菜來說,正宗的口味還是要去對岸追尋,那裏才是根源,但一年只能出國一到
兩次,長程選了歐洲,短程捨棄不了泰國,所以不知何時才能真正見識到我的根源的
福州菜、繁華十里洋場的上海本幫菜、有著許多少數民族的雲南菜,甚至是貴州菜、
魯菜…….。
話再說回來,我還是找不到所謂正宗的雲南椒麻雞的食譜,所以還是做最常見的版本
,雖然我也很想知道是否有這道菜的存在,和台灣的椒麻雞差異性何在,但查遍雅虎
和孤狗,只見到台式版本。不過,家裏有一罐從中和華新街買來的雲南辣油幫襯,香
氣整個提昇,不只有酸和辣而已,裏頭除了辣油,還有花椒、芝麻及其它不知名的香
料。
醬汁
白醋 糖 醬油 紅辣椒 大蒜 冷高湯(或開水) 雲南辣油
將以上全部調勻,如果要再麻一點,還可以再加點花椒粉
另外,將雞腿以醬油及糖醃入味,再以脆漿粉及麵粉一比一混合成炸粉
(也可全部用麵粉,只是沒那麼酥脆),沾裹後入鍋以中火油炸,起鍋
後再將油用大火加熱,二次油炸逼出油份後撈出切塊,置於預先備好泡
過冰水的高麗菜絲上頭,再淋上醬汁撒上香菜即可。
外面買的椒麻雞,會在雞腿下頭墊上高麗菜絲及蕃茄,在家吃更過癮,
我喜歡將份量增加,畢竟吃了那麼多的炸物,攝取多一點的生菜,才不
會讓體內太燥。